武汉又赢了!力压杭州、成都,荣膺中国"创新城市"
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 “影响中国”2017年度人物榜单,12月15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揭晓。
武汉市荣膺“年度创新城市”称号。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拜尔讲席教授颜宁等机构和个人分获17个不同领域“影响中国”2017年度人物殊荣。武汉是“年度创新城市”唯一入选者。
据了解,该奖项评选初期,通过中国新闻社各地分社推荐,组委会重点对比了武汉、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基于武汉市2017年以来在招商、招才、生态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及其效果、改革密集度与可复制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势头,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后,将2017年“年度城市创新”奖项颁予武汉市。
评委会给武汉的颁奖词是——
这是一个在历史的积淀中寻求复兴的城市,此路虽艰,其志可鉴。
城市的管理者们从制度创新中寻找动力,激发活力;
他们定位清晰,把合作者的需求置于重要位置,把招才与招商结合起来,努力把现有资源转化为优势,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他们整顿吏治,更新观念,建立奖惩分明的机制,让复兴之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此前,《国家治理周刊》2017年第39期发表了《对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测评》。
武汉在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创新基础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力等各项测评中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创新持续力方面得分高居榜首,领先于其他18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
创新持续力表现突出
武汉技术成果转化居首位
本文章在评价武汉时特别指出,创新持续力代表城市创新对于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贡献作用,武汉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在创新机制的推动下,武汉的技术成果转化居首位,通过创新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活力。
89所高校共同发力
武汉创新基础力居第四位
该文章认为,城市创新基础与当地的产业经济基础、人才基础、科研基础、政策服务基础均有关系。城市创新基础是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基石和底座,夯实、支撑并左右着城市创新产出力和创新持续力。从创新基础力这一指标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深圳居前六位,相对强于其他城市。
武汉拥有8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最多时近130万名,是世界上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之一。武汉正在建设对大学生最友好的城市。今年11月12日,在武汉首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招聘会现场,坐满了大学生。为留下人才,武汉提出力争5年内留下100万大学生,为学生们找好工作、提供便宜优质的住房。今年1月-10月,留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超过20.5万名;在汉新落户的大学毕业生为7.9万名,是去年全年的4.4倍。
而此次中新社颁奖盛典,正值全国各地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展示高潮期。十九大期间,《中国新闻周刊》刊发的《武汉复兴如何破题》专题文章(中文版、意大利文版)在境内外使领馆、华人华侨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国内外读者心中留下了较好的武汉印象。
以下为《中国新闻周刊》刊发的《武汉复兴如何破题》全文——
凌晨两三点的时候,陈东升乘坐的飞机终于到达武汉。他有一丝疲惫,但很快被惊喜所代替。他没想到,半夜等在机场的工作人员,竟然是武汉市委组织部长杨汉军,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待遇。
这一转变与他此次赴汉的特殊身份有关。除了众所周知的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一职,他又被赋予了一个独特的身份:武汉的“招才顾问”。
2017年4月8日,武汉市招才局成立。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市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一新在当日为市招才局授牌,并颁发首批武汉“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聘书。
与陈东升一起被聘为“招才顾问”的,还有小米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武汉大学校友。
武汉的热情与其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关。该市提出,将招才引智列为“一把手工程”,与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相互策应、共同发力,打造武汉赶超发展的“双引擎”。
效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今年5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专场,签订投资项目总额达989.7亿元;8月27日,武汉大学校友专场,签下1576.7亿元;9月1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专场,现场签下1546亿元。
陈东升认为,武汉的发展,到了起飞的最佳时期。
最好的机遇期
2016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规划【2016】2650号文复函湖北省政府,原则同意和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函指出,武汉市作为中部和长江中游地区唯一的人口超千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与汉水分隔出武汉三镇,京广、京九等5条铁路干线在此交会。以武汉为圆心,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还是西安,都在直径为1000公里左右的圆周范围内,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武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
武汉的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9所普通本专科高校,30多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63名两院院士以及130万在校大学生。
自晚清以来,武汉就是工业重镇。张之洞在这里发展汉阳铁厂等实业,至20世纪初,“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武汉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汉”从而得名。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战略的调整和政策的倾斜,位于长江中游的内陆城市武汉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曾经的“大武汉”GDP陆续被沈阳、广州等城市超越,一度排至全国十七八位。
2011年,武汉实施工业倍增计划,GDP以每年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2012年超过杭州和青岛;2014年首次突破万亿,在全国15座副省级城市中,武汉超越成都,排名第三。
从2010年至2014年,虽然武汉经济5年平均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但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发现,“十二五”期间,通过综合比较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消费/投资、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外贸依存度和实际利用外资/全社会固定投资等6个反映经济结构状况的指标可以得出结论,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武汉排名第10位,和它的经济规模(排名第7位)和经济累计增幅(排名第2位)都不相匹配。
专家指出,与发达 51 34373 51 17625 0 0 5134 0 0:00:06 0:00:03 0:00:03 5133省级城市相比,武汉经济增长更多还是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仍处在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
2015年,武汉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1%,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52%,而且低于2010年51.44%的水平。
另一方面,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远低于规划目标。2014年,高新技术增加值占比为20.17%,2015年为20.5%,与“十二五”规划中的预期目标27%还有相当的距离。
专家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转型的动力不足。
武汉市招商局专职副局长易仁川说,一方面,武汉缺乏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弱;另一方面,由于武汉是传统的工业重镇,以武钢、东风汽车等为代表的央企国企是武汉的经济支柱,民营经济一直是武汉发展的短板。
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湖北省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已稳步上升至55.1%,而武汉市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为42%,比湖北省占比低了13.1个百分点。与之相对,成都市民营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0.8%,比武汉高了18个百分点。
在科技创新方面,据武汉市统计局2013年的数据显示,虽然武汉的科教实力为全国第三,且科技成果中有90%以上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申请中也有60%以上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武汉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35%,且80%流向外地。武汉全市技术开发机构只有30%建立在企业,而深圳可以达到90%。
陈一新指出,武汉发展遇到了阶段性困难,后劲不足、动力减弱,标兵领先优势加大、追兵紧追势头迅猛,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要关口。他最喜欢用一个词:勇立潮头。
多位受访对象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今年1月3日履新武汉市委书记的陈一新,具有典型的浙江人风格,务实的作风和大胆的改革思维,贯穿其主持出台的主要政策和举措。
陈一新此前曾担任浙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以及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从2012年起,他开始担任地市的“一把手”,先后任金华市委书记和温州市委书记,并在温州市委书记任上一年多后进入省委常委班子,一年后出任中央深改组专职副主任,今年他履新武汉市委书记。
分析人士认为,陈一新转任武汉市“一把手”,也与武汉在湖北省、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密不可分。
武汉市委改革办一位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国家大的战略是东中西梯次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因此需要布局武汉。
国家发改委的上述复函指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激发改革创新动力、推动中西部地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内陆开发平台、纵深拓展国家开放总体格局。
2016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自此,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和成都之后,武汉成为第七个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全国共有八个国家中心城市)。
▼热文推荐
来源:长江日报、中国新闻周刊、国家治理杂志等
微博:@湖北日报
编发:袁超一
出品:湖北日报融媒体中心